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行业播报 > 正文

技术在手 生活无忧(小家看小康(44))

2021-08-30 08:48:11

  “前些年,这里煤矸石堆积如山,道路坑坑洼洼,一刮风,黑色的尘土能让你喘不过气。现如今,种了绿植、建了赛道,这里竟成了远近闻名的景点。”一大早,张荣特意带妻子来到辽宁阜新市新邱区赛道小镇参观,眼前的变化,让他感慨不已。

  张荣今年49岁,如今是新邱区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半成品车间的铲车司机,而多年前,他每天上工的煤矿就在这片矿区。“以前咱养家糊口都勉强,出门游玩更是想都不敢想。现在生活宽裕了,我也想和妻子到处转转,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。”对比今昔,张荣十分满意。

  变 化

  环境闷热又潮湿,打眼放炮,从石头缝中一铁锨、一铁锨地抠煤,然后再装到小火车上——这就是张荣当年做矿工的日常。

  2006年,为了让孩子在城里读书,张荣带着家人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镇来到新邱区,经人介绍,进入一家个体煤矿成为一名矿工。

  “咱打小没念过多少书,挣钱全靠力气。一天工做下来,见了人都没劲儿打招呼,回家倒头就睡。”张荣起早贪黑,轻易不请假,为“多挣几个钱,让全家吃饱饭”。

  2015年,按照辽宁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相关要求,新邱区将全区范围内的个体煤矿全部关停,张荣所在的煤矿也在其中。

  煤矿关停,张荣的生活有了变化。他先后在烧砖厂、洗煤厂打过零工,可一直想找一个更合适的工作。

  上 岗

  2018年的一个夏夜,张荣跟往常一样打开电视机,收看电视节目。节目开始前的一则公告让他眼前一亮:政府联合市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办了针对下岗职工的培训班,“有育婴、家政、机床操作、工程机械驾驶员等培训”。张荣试着拨通了公告中的电话,新邱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为他解答了疑问,还鼓励他到技能培训学校实地看看。

  “有空就去吧。”没多久,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就再次打来电话。“人家这么热情,我都不好意思不去了。”张荣想着学门技术,便报名参加了铲车驾驶员的培训。认真学习半年多,考试合格,顺利拿到驾驶证,张荣很满意:“我只出了很少一部分钱,政府有补贴,还优先推荐咱们下岗职工再就业。”

  眼看已是冬天,张荣寻思开春再去找工作。这时,人社局工作人员再次联系他,说在区人才市场有招聘会。

  “以前也参加过招聘会,可是每次被问到有啥特长和证书时,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,很不自信。”这一次,张荣挺着胸脯来到招聘会现场。来之前,他还特意买了个文件包,将个人简历和驾驶证装得严严实实、整整齐齐。

  虽然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,人才市场却人头攒动。“你们这儿有没有保险,有几种保险?”“到手工资能有多少?”“工作地点在哪儿?”一上午,张荣转了好几个地方,“咱有了证书,底气也足了,还能挑一挑企业,要找一个最合适的。”

  最后,他进入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。“现在一个月能有4000多块的收入,重要的是有各种保障,五险一个不少呢。”张荣说。

  新 家

  “闺女,现在咱阜新通了高铁,俩小时就到长春,你那边一上车,我这边就给准备饭菜,经常回来看爸妈啊。”端午小长假前一天,张荣的妻子给女儿打视频电话。

  “孩子非常上进,每个月还给家里寄好几千块钱的生活费。”说起女儿,张荣很是骄傲。衣柜里,女儿给张荣夫妻俩买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。如今,张荣家里窗明几净,家具、生活电器俱备。

  “当年来到新邱区,我们在煤矿边上买了个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。”张荣说的就是曾经遍布阜新的棚户区。当时,在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,大批矿工携家带口居住于此。“房子只有一间半,里屋做卧室,外面的半间堆砌点杂物,放着大水缸和做饭用的柴火。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,就靠个小煤炉取暖。”张荣回忆,“环境就甭提了,夏天污水横流,冬天污水还会结冰,我们得走几里地去打水。”

  2016年,新邱区棚户区改造全面展开,张荣分到了现在这套60多平方米的楼房,“买房绝大部分的钱,政府给补贴了。屋里有暖气、煤气、自来水,再不用挨冻、挑水了。”

  现在每天下班后,张荣都推着腿部受伤的妻子到社区里散心,赏一赏花花草草,看一看健身广场上的人们跳舞。用夫妻俩的话说,“新的生活,日子越来越有滋有味儿了。”

  闲下来的时候,张荣还喜欢到职工书屋看书。“早年家里没那个条件,现在吃穿不愁,我也要看看书、充充电。”最近,新邱区人社局组织的送技能到企业活动,张荣也报了名:“咱企业又扩大了规模,机器设备都是从南方购入,说是智能化生产线。我也想努努力,再学点机器操作方面的技术。”

  本报记者 刘洪超 【编辑:田博群】